一、起草背景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重视与支持下,有关部门加强协作,认真贯彻落实《中国慢性病防治工作规划》。坚持政府主导,推动将慢性病防治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融入各项公共政策,各相关部门在环境整治、烟草控制、体育健身、营养改善、保障救助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联合行动,初步形成了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机制和防治服务网络。市卫生健康委着力构建上下联动、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慢性病防治体系和工作机制,积极推行综合防治策略,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健康管理和老年人健康管理服务,癌症早诊早治和脑卒中、心血管病筛查以及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工作有序开展,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目前,我市以居民死因监测、肿瘤随访登记、心脑血管事件报告和慢性病与营养监测为主体,涵盖发病、患病、死亡和危险因素等信息的慢性病监测网络正逐步形成,全市的慢性病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被重新命名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祥符区被命名为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在落实政府和部门职责、建设健康支持性环境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慢性病防治工作已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健康支持性环境持续改善,群众健康素养逐步提升,为制定实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慢性病的发生和流行与经济社会、人口、行为、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随着我市城镇化、工业化、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居民生活方式、生态环境、食品安全状况等对健康的影响逐步显现,慢性病发病、患病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多,群众慢性病疾病负担日益沉重。慢性病影响因素的综合性、复杂性决定了防治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当前,我市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机制还不完善,政府相关部门工作尚未形成合力,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重治轻防现象依然突出,现有慢性病防治体系和服务能力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
二、起草依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国办发〔2017〕12号)
2. 《河南省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豫政办[2017]135号)
三、目的及意义
本规划的制定,旨在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慢性病防控工作。争取到2020年,我市慢性病防控环境显着改善,降低因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10%。到2025年,慢性病危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力争30—70岁人群因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和糖尿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较2015年降低20%。逐步提高居民健康期望寿命,有效控制慢性病疾病负担。
四、主要内容及具体做法
(一)加强健康教育,提升全民健康素质
在各级政府领导下,各部门密切协作,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宣传部门出台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传播计划,利用形式多样的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卫生健康部门要定期发布科学实用的慢性病防治知识和信息指南。教育体育、工会组织部门要实现关口前移,要引导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工间健身、健康知识竞赛等活动,教育体育部门要依托大众开展自我健康管理。卫生健康部门要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开展“三减三健”等专项行动,开发推广健康适宜技术和支持工具,增强群众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
(二)实施早诊早治,降低高危人群发病风险
促进慢性病的早期发现,开展个性化健康干预。卫生健康部门要逐步将临床可诊断、治疗有手段、群众可接受、国家能负担的疾病筛检技术列为公共卫生措施。将口腔健康检查纳入常规体检内容,将肺功能检查和骨密度检测项目纳入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内容。教育体育部门要健全学生健康体检制度。探索开展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于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利用大数据、移动技术等手段,发展慢性病高危人群健康干预适宜技术。
(三)强化规范诊疗,提高治疗效果
落实分级诊疗制度。优先将慢性病患者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范围,积极推进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患者分级诊疗,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建设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信息化平台,加强慢性病诊疗服务实时管理与控制,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优化诊疗流程,努力缩短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到就诊有效处理的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四)促进医防协同,实现全流程健康管理
加强慢性病防治机构和队伍能力建设,发挥开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癌症中心、卒中中心、高血压中心、心血管病中心等慢性病防治中心的作用,逐步推动市级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心、糖尿病防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和口腔疾病中心等其他分中心建设工作,形成职责清晰、任务明确、分工合作、数据共享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新机制。加强医防合作,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明确政府、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个人等在健康管理方面的责任,完善健康管理服务内容和服务流程。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按规定纳入诊疗常规内容。探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培育以个性化服务、会员制经营、整体式推进为特色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五)完善保障政策,切实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医疗保障等部门要不断完善城乡居民医保门诊统筹等相关政策,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慢性病患者按人头打包付费。发展多样化健康保险服务,鼓励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开展各类慢性病相关保险经办服务。医疗保障部门要按规定对符合条件的患慢性病的城乡低保对象、特困人员实施医疗救助。药品生产企业要仿制和生产专利到期药物,提升仿制药质量,优先选用通过一致性评价的慢性病防治仿制药,合理降低采购价格。卫生健康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目录,加强二级以上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药衔接。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防治中的优势和作用,鼓励支持防治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主要慢性病中药研发与生产。
(六)控制危险因素,营造健康支持性环境
生态环境、住建、城管、文化广电和旅游、科技、教育体育等部门要推动绿色清洁生产,改善作业环境,严格控制尘毒危害,强化职业病防治,整洁城乡卫生,优化人居环境,加强文化、科教、休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政、民政、教育体育等部门要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运动健身环境,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监测、调查、风险评估制度,降低环境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履行《世界卫生组织烟草控制框架公约》,认真落实《开封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加大控烟执法力度。以国家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推动我市的省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广泛参与的慢性病防控工作格局。
(七)统筹社会资源,创新驱动健康服务业发展
各级政府要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拓宽慢性病防治公益事业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慢性病防治服务和社区康复等领域。促进慢性病全程防治管理服务与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紧密结合。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老年人家庭建立签约服务关系,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健康管理、养生保健、健康咨询等服务。促进互联网与健康产业融合,发展智慧健康产业,探索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新模式。
(八)增强科技支撑,促进监测评价和研发创新
卫生健康部门要整合单病种、单因素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实现相关系统互联互通。以县区为单位,基本摸清辖区内主要慢性病状况、影响因素和疾病负担。运用大数据等技术,加强信息分析与利用,掌握慢性病流行规律及特点,确定主要健康问题,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与策略提供循证依据。加强水、土壤、空气等环境质量、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逐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跨层级的纵向报告和横向交换,动态实施环境、食物等因素影响健康的风险评估与预警。统筹优势力量,推进慢性病致病因素、发病机制、预防干预、诊疗康复、医疗器械、新型疫苗和创新药物等研究,重点突破精准医疗、“互联网+”健康医疗、大数据等应用的关键技术,支持基因检测等新技术、新产品在慢性病防治领域推广应用。在专业人才培养培训、信息沟通及共享、防治技术交流与合作、能力建设等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慢性病防治交流与合作。
相关链接:《开封市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9—2025年)》